4月4日,生態環境部在京舉行高光譜觀測衛星在軌投入使用儀式,標志著我國首顆具備業務化應用能力的生態環境綜合監測衛星正式交付。
高光譜觀測衛星在軌投入使用,對于推動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動態監測我國大氣污染狀況,有效監測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柱濃度和分布,服務“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等生態環保重點工作,對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是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環境部稱,將進一步推動用好現有衛星和數據資源,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大對外合作力度,推動生態環境衛星高質量發展,使衛星遙感在促進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交付儀式上,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單位共同簽署了衛星《在軌投入使用證書》《長期運行管理協議》,播放了衛星工程研制及應用情況錄像片,宣讀了衛星工程在軌測試專家評審意見。
生態環境部相關司局及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國防科工局、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等部門負責同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及所屬單位相關負責同志參加儀式。
據悉,高光譜觀測衛星由生態環境部作為牽頭單位組織研制建設,由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于2021年9月7日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發射入軌后,在大氣、水、自然生態、土壤、固體廢物、海洋等生態環境領域開展了29類應用能力測試,于自然資源、應急管理、農業農村、林草、氣象等行業推廣開展了38項應用項目測試,圓滿完成了全部在軌測試任務。
高光譜觀測衛星共配置了7臺有效載荷,包括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全譜段光譜成像儀等2臺陸表成像儀,以及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吸收性氣溶膠探測儀、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高精度偏振掃描儀等5臺大氣成分探測儀。
在陸表環境監測方面,該衛星首次在軌實現了優于2.5納米光譜分辨率的寬譜寬幅高光譜可編程成像,可用于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為我國“生態紅線”監管,“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有力保障。
在溫室氣體監測方面,該衛星采用國際唯一的空間外差干涉溫室氣體探測手段,實現了2ppm的二氧化碳探測和20ppb的甲烷探測精度,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PM2.5監測方面,該衛星通過“偏振交火”手段,實現了寬幅地表偏振輻射探測及偏振定標傳遞,可同時獲取15個角度、0.5%偏振探測精度的氣溶膠和云信息,實現了PM2.5等細顆粒物的高精度探測。
在大氣污染監測方面,該衛星具備我國最高空間分辨率的污染氣體觀測能力,可實現每天一次全球污染氣體成分監測,結合雙偏振探測手段,可實現“O3與PM2.5協同探測”。
衛星在軌獲取的高精度、高光譜遙感數據,不僅可服務于我國環境綜合監測和監管,還可服務于自然資源調查、防災減災、農作物估產、林業資源清查、氣候變化研究,是一顆不折不扣的“多面手”衛星。(科文)